纯中医

 找回密码
 注~册
  • 秉持纯正
  • 辨证论治
  • 敬畏生命
  • 呵护健康
  • 查看: 1661|回复: 6

    [metamorphosis幼教专帖] Structure—-来自理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6-7 12:5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成为会员,享用更多功能,查看更多专业帖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当我发现小女孩M的成长,越来越有爱,慷慨分享给C玩具的时候,我感觉到心灵的震撼。我突然想到小姑娘让小男孩经历的grace(恩典),是否会让这个小男孩有所改变—-走出自我,愿意分享?于是我开始留心机会,搭建机会。

    我发现经过一两次自然的机会,稍作搭建,小男孩C有一次竟然第一次舍得把自己的东西借给别人!我仿佛看见奇迹发生了一样,不仅眼睛睁大了,心理也充满了希望和鼓舞。

    第二天早上,有一位代课老师坐在我旁边,说前一天下午看到我和小男孩C以及小女孩M的对话,问我那样做的approach是什么?我开始没有理解她什么意思,但很快我就明白了,因为我琢磨过来approach的含义。

    这个代课老师不是每天都来这个教室,但是她从去年开学初就接触这个孩子,所以她知道C原来是个什么状态。她也观察到这个孩子这么久的时间里,一直处于自己一个人玩的状态。她问我approach的意思是我在与孩子互动的时候,所言所行头脑里是怎么想的。

    我明白她的用意之后,很欣赏她有这样的看见—-那就是教育的行为来自教育的理念。其实一个人外面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举止,都是由内在的东西决定的。这其实和中医从表象看内在身体里出现的问题一样,即所谓“藏象之说”的道理。了解人性,认识人的本质,同时也从自然中观察明白什么是环境,什么是息息相关的关系,是把教育这个时刻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做好的根基。因为做什么都有“道”可循的,道可道,非常道。非常的道,正如我们祖先发现的那样,是一种柔和的力量,不是控制,不是强权,不是武力威胁,不是拔苗助长。

    我想了一下,对她说,“这个男孩子如此自我,他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样总是一个人玩,但是他其实并不懂得什么是孤独。为什么呢?一个总在阴影里呆着的人,从来没有进入阳光里面,怎么会明白孤独的灰暗,又怎么能明白阳光里的温暖呢?只有让他体验经历分享,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友谊,快乐,他才会感知原来他呆着的地方是多么阴冷,他才会愿意走出阴影,进入阳光里面。”

    “我的理念就是希望通过这个小姑娘,带他走出阴影。因为这个女孩子内心柔和,善良,愿意分享。”接着我把这个小姑娘那天展示出的宽容和原谅的故事讲给这个代课老师听,并告诉她我看见小女孩的善意其实已经对小男孩的内心有所触动。因为他第一次分享了!

    代课老师听了,很认同我这个“阴”与“阳”的阐述。

    第三天上午孩子们到外面(playground)玩,一出门,我就看到小男孩C与昨天教室里一起玩搭建磁力片的另一个男孩子互动起来。他拦住那个男孩子的小车,那个小男孩看出那种善意的玩耍,就和他一起玩起来。我感觉到一种说不出的鼓舞。

    教育的观念来自教育的目标,也就是说人应该被教育成什么样子?purpose(意义)是什么?

    是只顾自己的自我奋斗,或自私自利,自我强大,自我成功?还是能环顾四周,关注周围,心存良善,富有同理心,服务他人,关心弱势群体,建立生命的关系?

    从学校里对孩子的评估手册,从老师每天的行为举止所带来的教育理念,我都看到教育的目标,不仅是注重培养发掘每个独特生命的特质和潜力,也同样看重一个人情感的发展,对环境的关怀,能否与周围人友善相处,建立良好的关系。我看到这是一个兼顾横线与竖线的发展,互不可缺的综合性教育目标。

    反观我自己从小接受的教育,不仅摧残我作为一个个体所应具备的独特价值,(因为我根本没有被独特地看到,而是被当作同类产品比较)也因着那样的比较,争竞机制,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观念让我面对周围冷眼看待,毫无心思和意愿去建立关系,帮助他人。

    这种教育之道,与我们的祖先透过自然所观察到的“上善若水”的道,哪里对得上号?厚此薄彼的对待学生,哪里体现了柔和的力量?推崇高,大,强的思想,哪里有什么谦卑?哪里又有水的包容?





















    发表于 2019-6-7 17:58: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一考定终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借鉴新加坡精英教育模式,逐渐在中国实践发展从而有的。改革前和改革初,中国都是鼓励行行出状元的。

    就是我刚读高中时,还有小中专,初中毕业能考上小中专的,就等于拿到了国家干部编,四年书读完就参加工作是国家干部了。当年很多十八岁就是国家干部的。有些体工队或艺术团体特招出来的地方干部编的和后来的事业干部编的,甚至有十三四岁就参加了“革命工作”的。

    一个老农民陈永贵都能当副总理,一个老木匠李瑞环能当中央领导人,这些都可以是行行出状元的背书。不能说,中国的教育就是全面强调“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这是中国把教育产业化后的现象,教育产业化后,中国才有了一个奇怪的名词:初始学历。初始学历低于全日制教育本科,就基本被这社会的中上层给淘汰了,一辈子别梦想有机会。
     楼主| 发表于 2019-6-7 22: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etamorphosis 于 2019-6-8 19:56 编辑

    我还真没有听过“初始学历”这个词,我自己对改革开放前的教育是什么个模式不是很清楚,所以谢谢郎中的介绍。

    我自己经历的教育,感受最深刻。也看到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的孩子们依然经历的是这个。

    我个人的看见是教育的根本是让每个生命都有价值,尊严,和意义, 而不仅是能不能专而已。因为尊严,意义,价值肯定能带来专,因为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天赋,性格,特征,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是有其特殊的用途和意义的。

    反之,仅仅能专并不会带来尊严,意义与价值。

    “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的理念是很久就有的。
    发表于 2019-6-8 10: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metamorphosis 发表于 2019-6-7 21:22
    我还真没有听过“初始学历”这个词,我自己对改革开放前的教育是什么个模式不是很清楚,所以谢谢郎中的介绍 ...

    “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这样的理念是所有文明程度较高的民族都有的。中国人有、英国人也有,印弟安人没有。你要是说印弟安人才是全世界文明的榜样,印弟安文明才是最先进的文明,这无疑是说不通的。

    中国在解放初到改革初,提倡行行出状元,一颗红心多种准备,其实也是中国当时文明程度不够高(固有的中华文明给嫌弃了,模仿苏联文明又失败,西方文明又刚接触),需要各行各业的人共同奋斗。文明程度高了,就有了不同阶层的分工,分工也更为文明化。争竞,在西方国家更惨烈,不仅仅只是蒙学时给人的一种"爱"的假象,文明程度越高,这种争竞就越残酷,只不过是文明程度越高,就越会包装。就如同法利赛人一样,知识越多就越会假冒为善。这是人的天性,不仅仅是中国人的天性。

    (初始学历就是指脱离全日制国民教育的学历为初始学历。后面参加工作了,或是休学几年再重新读的学历,称为再教育学历或最高学历。党政、事业单位录取或提拔,主要看初始学历。)
     楼主| 发表于 2019-6-8 15: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etamorphosis 于 2019-6-9 06:05 编辑

    如果只看到万象,那真是没有什么盼望了,因为这个有这个的问题,那个有那个的问题。无论是哪个民族,即使是神拣选的犹太民族,那么看重知识,也会是“假冒伪善”的结局,因为头脑中的知识是改变不了人的本质的。教育的根本不是知识多少,而是心灵的感受爱,感受自由,感受尊重,感受意义。

    重视教育本是好事,但是把知识当成了比别人高一等的衡量,就是失去了“道”。

    “道”,在万象有之先。认识了“道”,才能有希望,才能有标准,才能有方向。教育里也有道。
    发表于 2019-6-10 18: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心中有爱,懂得分享很重要,有很多成年人都做不到。
    网上看到一些人,大道理都用来约束别人,对自己却不适用。还是我们的中医论坛好,人性更纯洁善良。
     楼主| 发表于 2019-6-10 20:5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etamorphosis 于 2019-6-11 08:57 编辑
    贝贝妈 发表于 2019-6-11 06:22
    心中有爱,懂得分享很重要,有很多成年人都做不到。
    网上看到一些人,大道理都用来约束别人,对自己却不适 ...

    是这样的。

    这个班里有两个孩子最头痛,一个暴力倾向严重,动不动就打人,发火,大发脾气。另一个就是这个小男孩,完全不能听从老师的引导,什么都以自己的主张为主,所以时时与老师冲突。两者的表现虽有所不同,但是其本质都是一样,就是都非常地自我。

    有一次,这个暴力倾向很重的孩子想玩另一个孩子正在玩的东西,帮助他的special need老师看他逼近那个孩子,就给他提出一个建议,说用timer计算时间,两分钟后那个孩子玩完后,再给他。他同意了,而另外那个孩子鉴于这个孩子的暴力倾向,心有有所畏惧,胆怯地到点就给他了。

    当时间到了,玩具到了这个暴力倾向很重的孩子手上时,我说了一句话,立马让他的眼睛瞪大,手伸向我的脖子。我说的是,“那我们也用timer,两分钟后,take turn,让那个孩子玩。”

    这句话之所以立即引起他如此大的反应,就是这个rule只能用于别人,而不能用在他身上。也就是说暴力与特权是紧密结合的,根源?自我,两个标准。

    试想一个班里这么一个孩子,这么长时间影响整个班的孩子都无法正常运作,那么别人的权益在哪里?教育的目的是不是应该让一个孩子能认识自我,不仅纵向地发展个人的能力,也应横向地发展与人合作相处的能力?因为我们人不仅是独立的个体,我们是有social的群体。不仅小家庭需要共同相处,单位,团队,国家都是需要彼此合作,才能真正构建结实的架构和基础,让团体的力量发挥出最大的力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邮箱

    GMT-4, 2024-3-29 05:03

    纯中医 chunzy.com

    Authentic Chinese Medicine (AC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