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成为会员,享用更多功能,查看更多专业帖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今天的这次妇科杂病的课程,暂时先停一天,再插讲一下温病中的湿热病。上次讲《外感证治》系列时,那个阶段没什么人感冒,更没人得湿热病,所以大家对课程没感觉,也没兴趣。所以那时就把课程给停了下来。大家回头去看一看,对于湿热病,我光写概略就用了三课,其实是很重视的,但大家没兴致,刀没落在脖子上,所以我一个人咋唬着没用。
/ X0 D0 W: X( c& M* ^; I2 ]# L3 }' e2 b# p! V
这回湿热病中的湿温开始肆虐了,眼瞧着那悬着的刀要落下了,大家应该能眨巴着眼睛来看了,所以临床再重新插讲点评一下这个阶段,以及整个今年上半年将主导的感冒疫情的主要证型。1 e& s# W8 @& y
2 @' S( a, Z5 v/ M/ J2 q
- Y8 r+ m! C5 o6 x. n
. K) u) L/ t( ]+ Z 温病学的发展和形成,是明清时期的,能发展起来,其实是当时世医多以公式套路来治病了。认为感冒就用《伤寒》方,认为杂病就用《金匮》方,认为日常调养就李东垣等。不是去辨证论治,而是象现代西医一样,看着一个症状或几症状,于是就认为是什么病,就得用什么方子,什么药。
7 e4 {% h$ o9 H0 H1 b, u$ o/ F7 `6 v9 X) w
中医辨证中,不光只是症状,还是产生这种症状背后的气候、环境。特别是疫病外感,则必须要“当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对于,温热病、伤风伤寒,光从症状来辨证,还容易点,虽然难,但只要明白一个“渴”字,在“渴”上面做文章,还能辨出个八九不离十来,最少还不会寒温辨错。
7 t1 J4 i* `$ C3 x# |! H3 Q: t) ?4 f M! E" H" m. F$ Y9 K% g
对于湿热病来说,如果你只懂凭症状,以为辨症就是辨证了,那你百分百会在初期失治、误治。因为湿热病,有着个很显著的特点是:症状多有矛盾性和欺骗性。这是因为,湿邪有着明显的滞后性,会让苔、色、脉比病情要出得晚,如果仅凭苔、色、脉以及一些不适症状来辨证,就很容易出错。
U3 P; R2 c! H+ {- m6 n4 [
/ h( m4 p& y4 | 温病学,无论是叶天士的《温热论》、薛雪的《湿热论》还是吴鞠通的《温病条辨》,跟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都无法相比拟。温病学说的错漏之处,翻这些温病大家的书,随翻随有。在临床上,只要你辨证的水平能达到真正的专业中医水平,就能轻松的在实践中发现这些温病大家理论上的错漏,很多甚至是很可笑的。比如,温病派的大拿,是禁用麻黄、桂枝、柴胡来治温病的,但在临床上,大家能亲眼目睹我,不但能用这些药治温热病,也能治湿热病,而且还常能一剂知,两剂愈,甚至有的还能覆杯而愈。比如说,温病派常说,《伤寒》方不能用于温病,我基本上是用《伤寒》方来治外感。
8 h7 g7 {7 [7 @/ Y9 R9 z x% Q% w" @2 L' S9 Y/ G# g1 H
正是由于温派创始人,在伤寒外感上面的理论认识不足,从而导致后世的温派治起病来更垃圾。只是国内中医圈子被温派把持着话事权而已,评国医大师以及授徒著书一个比一个能耐,但临床一个比一个垃圾。也正因为这样的学术背景下,前几年才会有经方派的重新兴起。, k8 w% d7 g! ?" T- p
+ {" p, ~. s! \* K6 z/ f% U% q, w
其实做为一个真正临床者,或是一个希望用中医治疗自己或家人病痛的人来说,就不能让自己“成为一派”。这样会让自己的思维给局限在一个流派之中,以致于如同井底的蛤蟆,学个三五载或是背书一两年,就认为自己能“遍医天下病”了。8 C$ V$ w) A% x% H# p
+ ^0 P; i+ \4 o4 H6 } 温派,从《温病条辨》后,给后人一个误导,会以为某些病,只在某个季节高发。这点是因为儒医为主的世医,多不明五运六气了,也不明时令与节气的关系了。比如说,这次的湿温,如果要按“常识”的话来说,就以为这种湿温只能发于长夏与秋相交之季,这就错大了。
1 z; M. D& c& G8 q. H- d# l! O4 A* z8 s* P- @# o( Y \+ w# N4 A
当年邓铁涛把SARS定性为湿温,直到现在,还有一大堆的傻B教授写书说邓铁涛这定性错了,说季节不对,说初发证型不对。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一看这些混饭吃的蠢材写的东西,这鼻涕就给笑出来了,再听说这蠢材还是“国医大师”,牙齿就笑歪了。9 s0 A0 W) v! [% N0 a0 e
- w, x) b# z- m+ x
, Q6 A: N5 K( r' j
今年这个时期的湿温,就跟SARS的初发有着明显的相类似性。初发,从苔来看,很象是寒证,苔白,初起或薄白;很多患者都感觉恶寒,不渴或渴而喜喝温饮。这就是很典型的症状的矛盾性和欺骗性。往往很多人,开始就生姜红糖水,或是桂枝汤啊、麻黄汤啊、葛根汤啊的上,往往就变为坏证。& G" a( }3 T9 w
, C. g5 P% Q. b$ X! H) }- S
* c' a. a2 |( \: z! _ 湿温的治疗,要散湿和清热同时进行。否则热去了,湿没去,病仍缠绵;湿去了,热没去,则高烧不已。
8 L; w" M% {) O. U* D) l9 y# ]& {7 k* A% j* B% z$ ?
B8 ~' b2 v" f" s1 n) Z( C" V 去湿,在表证,在上焦,就得发微汗,同时清内热。* h/ f2 g; ]1 |! ]* t- |7 N
- c- q2 K( {! |! i* _# a( h0 ^3 c6 W6 R7 G* d7 S# g/ Z9 F
湿在中焦、下焦,当然以利小便为主,但要注意的是,湿温病就是一个表里皆病的病,就是湿在中焦与下焦,其实也只是里证更重点,而表证轻点而已,所以还当注意要解表。
" ^8 J% ?/ ~1 b' B5 N
% p& U3 D4 `# E$ y. t
" [5 [+ k& K! r9 i+ d4 o+ `4 r 只用六经辨证,很难说的清。因为是本身的杂病,加上外感,于是合而为病。初期,可能会是太阳太阴合病、也可能会是太阳少阳太阴合病、也有可能太阳阳明太阴合病。所以如果凭六经辨证,且以六经主方来对应,会显得难以适从。用方证辨证,如果你只知道仲景方中有条文症状的来套,也会明显导致误治、错治。因为湿病就一个症状滞后性,你还用症状来套症状,无疑是找死。
) M2 _3 L2 Q: Z# I9 P" e" c" {/ }( I, V0 ]* e% Y/ E5 _
3 o4 M, |- L3 M6 u& W8 ?
湿热病,甚至是杂病中的湿热病,都以三焦辨证结合气血津液辨证,相对要容易点,对病位的定性和对病势的把握要准确点。治外感病,首先不是简单的辨完了证就行,而首先得要明白这病目前到了什么阶段,下一步,不治会如何发展;用什么方法会导致下一步是什么结果。要充分明了病情的趋势变化是什么的,这样才能在临证上不慌不忙。1 u; v7 ?. T2 y
* I. i; M' \) T" ~
" `3 B% T3 L' V/ m! _( y% [ 外感病,有个很头痛的事就是,变证。无论是变好,还是变坏,都会产生很多症状,象温病,无论是变好,还是变坏,都会有可能产生斑、疹、丹痧、白㾦,特别是一向正气不足的,无论是将愈,还是病重,往往是药后身上尽显斑、疹、丹痧、白㾦,或鼻血、牙龈出血等。做医者,得在有这些新发症状之时,很快做出反应,明白是变好,还是变坏。
* C, ^1 b) }# U# t( o0 u) O6 _4 M2 ^; g0 ~% K
湿热病,无论是上、中、下焦,都会有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湿热并重的证型存在。温病派认为,胃气足的、阳气盛的,会热重于湿,这是个错误的观点。热重不重,是感染病毒的繁殖能力强不强决定的。
6 E' @4 F8 s( N- _, r
. Y9 A8 V7 ?2 p, ]; [7 K 热重于湿,病毒繁殖能力强,则体内免疫抗衡就更剧烈。故而症状以身热,甚至是高热为主,以心烦、渴、燥、咳为主。" q& L; [) @4 q& l* J& @
2 @: ]( v3 y2 A 病毒繁殖不快,但缠绵不去,则以湿为重,症状以身重、口乏、涕多为主。* P% l, k! K/ _
2 O6 X9 w! i; J" n0 i- V 湿热并重,就热与湿的症状都明显,甚至病情危险。' u2 M: K& y1 J4 P* F
# Y2 j/ o9 W: F1 W9 H
. j" B. L6 \6 a1 L/ r* z. }) ^0 b6 G, w5 ` Y, n/ g
7 c8 }- F. ?) ]8 E
另外,大家不要看我用经方治湿温,就也跟着学。我这是有点儿剑走偏峰,如果看我的处方后直接反推,且只用《伤寒》条文来套的话,无疑是错误的。我最擅长的辨证方法就是气血津液辨证和脏腑辨证。而外感温病,我又都是用卫气营血、三焦、气血津液、脏腑四种辨证方法结合使用,不会结合六经辨证。而处方,又是以药证方,以方证的证机为选方依据。初学者,如果以为可以“形成公式”来套,往往会错证。所以这个阶段的感冒问诊病案,对于初学者来说,不具备参考意义。
( |/ d' Y! V( u6 }' w+ P5 R%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