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中医

 找回密码
 注~册
  • 秉持纯正
  • 辨证论治
  • 敬畏生命
  • 呵护健康
  • 查看: 2430|回复: 17

    [助子成龙] 转帖:智力结构理论综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12 16: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成为会员,享用更多功能,查看更多专业帖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转帖目的:单纯了解智力结构各心理学流派的理论,不想留下强调人的智力因素大于情感因素的培养的偏颇印象;另外心理学没有大一统的学说,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定义和解释,全面了解是关键。


    智力结构理论综述

                   

    【摘要】 本文综述了20世纪国内外关于智力的几个有代表性的理论,分别讨论了测量学的智力理论、皮亚杰的智力理论、智力认知过程研究、学习潜能的智力理论、情绪智力理论、知识的智力理论、结构—功能智力理论、并对智力理论发展趋势作以探讨。

    【关键词】 智力    智力结构    发展趋势



    智力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尽管其定义有150多种,但绝大多数心理学家把它归属于个性的范畴,突出其两大特点:一为成功地解决问题;二为有良好的适应性。对智力本质的研究,在20世纪,经历了三个取向(approach)变化:60年代前是因素分析(factoranalysis),60年代为信息加工(information-processing),80年代后又有人主张智力的层面(stration of intelligence),不管哪种取向,都认为智力是一种多元的结构[1]。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智力越来越显得重要。本文综述了关于智力的几个有代表性的理论,并对智力发展趋势作以探讨。



    一、智力理论研究概述

    (一)测量学的智力理论

        高尔登从个别差异角度提出了遗传与智力的关系问题,并设计了一些简单的感觉过程心理测验。这标志着现代智力心理学研究拉开了序幕,并开始了从测量学研究智力的方向。这一派主要从智力的活动成果入手,运用数学方法,尤其是因素分析方法,结合个别差异是由于因素差异导致的思想创立了智力因素论。主要代表人物有斯皮尔曼、伯特、沃南、弗农、瑟斯顿、卡特尔、吉尔福特等人。斯皮尔曼于1904年首先用因素分析方法分析智力测验的成果,形成了智力是由G因素和S因素构成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智力核心为G因素,G中又有P.O.W等子因素。弗农、伯特、沃南继承了斯皮尔曼的G因素,再分析S因素的传统形成了因素层次性智力结构理论。瑟斯顿以多因素分析方法建立了自己的智力结构因素理论,提出人的智力可分成若干种基本能力,基本能力的不同搭配造成个人的独特智力,并分析出记忆、流畅、推理、知觉、空间、数学、音语七种能力,后来通过相关关系的分析发现存在第二级的一般因素。形成了修改后的特殊因素和一般因素的智力结构理论。瑟斯顿开创了从特殊因素入手进而概述一般因素的多因素分析方法的传统。卡特尔、吉尔福特秉承这一方法,形成了流体智力、晶体智力说、智力三维结构说。这一派以智力行为的测量分析来回答什么是智力,是以智力活动的外部表现———智力活动结果作为理论的出发点,所描述的仅仅是智力的静态结构,而难以揭示智力的本质活动规律;以因素分析方法来确立智力模型,有失智力的非线性事实;同时确立因素旋转轴的标准不一和旋转方式不一造成了智力因素结构的不同描述;用测验的分数来构建智力结构有失智力的效度。因此,智力测量理论的逻辑在于智力决定智力行为,有什么样的智力行为则存在什么样的智力,导致对智力行为特质的描述,而未作内部结构的分析,对杂质的智力行为和纯净的智力行为亦未作区分。当然运用因素分析方法假定人们的差别可以从有差别的因素去理解的假设,形成了智力结构,加深了对智力的理解,同时也为我们运用因素分析方法检验假设,构建理论树立了范例。
             

    (二)皮亚杰的智力理论


        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皮亚杰认知结构学说广为流行。皮亚杰从主客体相互作用、机能主义、建构主义的方法论出发,阐述了智力是什么,智力的性质及其发展机制,并对智力的发展从运算的阶段上作了划分。他认为智力是一种适应,是同化和顺应之间的一种平衡。这种适应是心理形成的适应,有其内在的内容和功能,内容指由逻辑运算系统构成的认知结构,功能是指认知结构的反映抽象化和平衡作用。”智力就是主体用他的认知结构去同化客体,主体同化客体的认知结构就是逻辑……智力的实质是一系列生动而起作用的逻辑运算系统”。智力的发展过程乃是同化和顺应之间平衡不断打破不断地重建的过程,对动作协调的反映抽象提供构造用的材料——这实际是同化作用,提供可逆性组织的平衡作用”乃是顺应;在这两种反映抽象和可逆性的平衡作用中智力不断地发展变化,有了智力发展的四阶段。因此可以说,皮亚杰是承认智力是结构和功能统一体,智力不断发展变化着。对于不断地发展变化,皮亚杰用哥白尼式革命说明智力的去自我中心的质变。虽然皮亚杰在智力发展的宏观方面颇有建树,然而却不足以揭示智力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微观规律,以数理逻辑说明智力有过分抽象化和形式化的特点,对认知结构做同化和顺应的功能分析,并不能足以说明认知结构的具体功能,对认知结构所做的分析应予以细致地界定[3]。


    (三)智力认知过程研究


    认知心理学试图了解人的智力的性质和人们如何进行思维(J.R.Andeson,1979)。认知是什么?道格(D.Dodd,1980)指出,认知心理学强调的是,认知包括三个方面:即功能(适应)、过程和结构。这里突出的是,认知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在一定心理结构中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智力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在一定心理结构中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信息加工取向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信息加工理论及神经生理学的影响,对智力不再斤斤计较其组成的成分(因素),而是注意它在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功能。所谓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家普遍地指的是对信息的接收、存储、处理和传递。人被看成是一个主动动态系统。信息加工可分为三类:即串行加工,每个阶段联成一条线,前一个阶段的输出变成了下一个阶段的输入,任何一个阶段在接到其前一个阶段的输出以前不能够进行本阶段的信息加工,人的中枢信息加工多属于这类加工;并行加工,每个阶段并不要等其它阶段完成加工后才进行加工,人的感觉就是并行接收信息,在正常情况下,许多感受器同时被激发; 混合加工,串行加工和并行加工结合进行。信息加工取向所揭示的智力活动问题是:各种智力包括哪些心理过程?这些心理过程进行的速度和准确性如何?这些过程所操作信息的表征的类型是什么?对此,认知心理学家探讨了智力的结构。从心理过程研究智力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是这种看法的理论集大成者。”智力的三元结构理论可以说是智力的过程研究的里程碑”。斯腾伯格认为,大多数的智力理论是不完备的,它们只从某个特定的角度解释智力。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成分性智力、情境性智力和经验性智力。

        成分性智力(componentialintelligence)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信息有效处理的能力。它包括三种成分及相应的三种过程,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元成分(元认知)是用于计划、控制和决策的高级执行过程,如确定问题的性质,选择解题步骤,调整解题思路,分配心理资源等;操作成分表现在任务的执行过程,是指接受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并进行比较,它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知识获得成分是指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接受新刺激,做出判断与反应,以及对新信息的编码与存贮。在智力成分中,元成分起着核心作用,它决定人们解决问题时所使用的策略。

        成分性智力理论是三元智力理论中最早形成和最为完善的部分,它揭示了智力活动的内部机制。根据这种理论编制的能力测验,能测量出人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因而对深入了解能力的实质,促进能力的训练与培养,都有重要意义。

        情境性智力(contextualintelligence)是指个体获得与情境拟合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智力表现为有目的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这些能力统称作情境智力。一般来说,个体总是努力适应他所处的环境,力图在个体及其环境之间达到一种和谐,当和谐的程度低于个体的满意度时,就是不适应。当个体在一种情境中感到不能适应或不愿意适应时,他会选择能够达到的另一种和谐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重新塑造环境以提高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程度,而不只是适应现存的环境。

        经验性智力(experiencedtialintelligence)是指个体修改自己的经验从而达到目标的能力。它包括两种能力,一种是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所要求的能力,另一种是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应对新异性的能力和自动化的能力是完成复杂任务时两个紧密相连的方面。当个体初次遇到某个任务或某一情境时,应对新异性的能力就开始了,在多次实践后,人们积累了任务或情境的经验,自动化的能力才开始起作用。[6]

        显然,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与传统上把智力仅视为学习知识的认知能力的狭义概念有较大的差异。该理论强调适应环境和创造经验亦为人类智力的重要表现。这对于在学校情境下引导学生学好课堂内外知识,让学生接触现实生活以培养其适应环境和创造新经验的能力,是颇具实践意义的。


    戴斯(J.P.Das)是一位信息加工的典型代表人物。他及其助手们(1990)提出的智力PASS模型(Planing-Attention-Simultaneous-Succesive Processingmodel)。 PASS是指“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它包括三层认知系统和四种认知过程。其中注意系统又称注意—唤醒(arousal)系统,它是整个系统的基础;同时性加工和继时加工统称为信息加工系统,处于中间层次;计划系统处于最高层次。三个系统协调合作,保证了一切智力活动的运行。在鲁利亚(1966,1973,1980)的三个机能系统学说的基础之上,Naglieri&Das (1988,1990)建立起智力的PASS模型。三个机能系统之间有一种动态的联系,注意、信息编码和计划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第一机能单元和第三机能单元关系非常密切,计划过程需要一个充分的唤醒状态,以使注意能够集中,进而促使计划的产生。编码和计划过程也密不可分,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任务往往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编码,个体如何加工这种信息也是计划的功能,所以同时性或继时性加工要受到计划功能的影响。【7】因此,信息加工取向不是试图以因素去解释智力,而是研究构成智力活动为基础的记忆、注意、表象、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

    (四)学习潜能的智力理论

        传统的智力测验的IQ分数对预测人的智力发展来说,共效度较差。不能解释智力在学习之后的发展变化,同时对于智力与学习获益的大小和范围的解释也存在局限。因此,就有了把智力看作学习能力的智力观产生的基础。1924年,桑代克认为:”智力是从真理和事实的观点出发,在正确反应中所获得的能力。”以后迪尔杰认为”智力是学习能力或从经验中得益的能力”;盖茨认为是关于学习能力的综合能力,以后维果茨基又进一步推动了智力的学习潜能研究,相应地产生了学习潜能的评估模式和智力训练模式。然而由于其潜能的评估和训练采用的材料都是采用传统的智力测验、训练或练习的内容,理论上代表了一个人能力的心理特征或操作过程,然而是什么最能反映智力或智力的核心就成为该理论所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但学习潜能的智力观是测验的智力观的补充和发展,重视了智力的可塑性,在预测人的智力水平上具有效度的理论。

        (五) 情绪智力理论

        情绪智力最早由苏洛瑞和梅耶于1990年提出。针对的是一个人获得成功和满意生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情绪的有效控制。调整控制情绪需要对情绪信息的认知、情绪调节技能、情绪的自我激励,这进一步拓展了智力的涵义。艾斯芬明确地将情绪智力本质表述为”人们控制其情绪的水平决定着他们智力的效度”。情绪智力的实质在于将情绪过程和认知过程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结构特点高度概括为一种能力。反映有效、准确地对情绪信息的加工水平,揭示个体由情绪引起和激发,促进心智良性发展的可能性。梅耶和苏洛瑞提出的情绪智力包括四方面内容1)情绪的知觉和鉴赏表达能力;(2)情绪对思维的促进能力;(3)情绪的理解和感悟能力;(4)情绪的成熟的调节,以促进情绪和智力的发展。情绪智力拓展了智力概念的内涵,在理性与非理性的相互作用上从更高层次构建智力,使智力不仅表现在认知上,也表现在情绪上。情绪智力理论还有待深入研究和进一步发展。

    (六)知识的智力理论

        智力具有可塑性,经过学习可以提高,智力也就成了学习的伟果。皮连生认为我们不妨把智育所要发展的智力视为可习得的认知能力,应把它解释为学生习得的陈述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总和。三者以不同的形储存于大脑,完成不同的认知任务,具有不同的功能。”它们或以命题网络,或以产生式系统,或以图式等形式储存于脑”,命题网络回答世界是什么,或为什么,以产生式系统操纵外在环境顺利完成需要技能和技巧的任务,以策略性知识去应付急中生智的环境并随时向调节推测自己的认知活动”。皮连生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智力并没有否认智力是一种认知活动,只是认识活动是受三类知识的协调控制。是对智力从认知活动的内容、怎样活动及活动的调控上予以知识的说明,同时也承认感觉、知觉、注意等认知活动有相应的三类知识结构调控。相应的智力的差异从知识的角度看是由于三种类型知识的搭配不同而造成的,这些差异使认知活动表现出品质差异。该理论的最大特色在于承认智力的后成性,承认教和学在智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以知识分类说明智力的知识本质,并用知识与认知活动的关系说明智力是知识调控下的认知活动。智力的文化差异研究应引进这样的思路。

        (七)结构—功能智力理论

        系统论认为系统乃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智力活动就是认知结构及其功能的变化。弄清了认知结构内部的构造和其功能也就明白了智力有两种理论形式,其一是从传统的认识过程来探讨智力的结构及功能。我国的心理学家燕国材、林崇德的五要素论和六要素论承认智力是一种需要各认知要素综合的认知活动,同时又承认各要素的不同作用。林崇德认为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而燕国材则认为思维是智力的方法和核心。其二是从认知心理的信息加工和调控观点出发认为,智力由直接处理信息的操作结构和对操作结构进行调控的结构及两个结构相互作用表现出的认知风格亚结构构成。李红在智力是认知活动、认知活动由认知结构支配的假设出发把智力分为操作性亚结构和控制性亚结构和认知风格亚结构构成。这是一种涉及智力的元水平的研究。李红认为控制性亚结构涉及了智力的自我意识涉及元认知控制等元认知因素。这两种形式的理论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系统观点看待智力是结合了智力的内部心理结构和外部功能来说明智力的方法论。然而智力处于不同序列关系之中,在序列关系中应给智力以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分析。

    二、智力理论发展的趋势

        智力理论的发展显示出近年来人们对智力问题的关注。尽管研究智力的角度各异,对智力内涵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但我们却发现其中存在着明显的发展趋势。

        (一) 从单维度分析向多维度扩展

    早期智力理论大都是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探讨智力,而且都是简单因素分析。从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到桑代克的三因素,再到瑟斯顿的群因素,尽管这些智力理论在智力因素的数量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他们都是从”一元论”的假设出发,采用单一的、可量化的智力概念对个体智力进行描述,仍然把智力局限于个体的某一些方面,而贬低其他认知方式的重要性。智力的简单因素和维度观点使得人们的特长难以被发现,而且也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尽管加登纳的多元智力论在本质上仍把智力看作是由特质组成的,但显然其所讲的智力概念已不再囿于狭窄的层面上,智力所包含的内容也有了巨大的发展,并开始揭示出宽泛的智力体系。加登纳提出了八种不同的智力类型,而且他还指出,人类的智力不应局限于他所确认的这几种,也就是说还可以发展,还应该被进一步发展和延伸,因为人类处在复杂的环境中,需要多种智能的组合。反映出人们开始把智力看作是一种多因素、多维度的心理现象。

        (二)从特质分析到内部过程探讨

    传统的智力理论,从二因素理论到群因素论,从层次结构论到三维结构论,再到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都是从特质角度阐述智力。他们把智力看作静态的对象,用因素分析的方法从中寻找元素和特质,甚至包括新近的多元智力论的出现,仍然延续了特质论的观点,只不过把智力的特质扩展到个体的众多方面而已,这些智力理论的发展都没能跳出特质论的窠臼。特质分析研究没有涉及智力活动内部心理过程,对真实的智力活动过程显得无能为力或加以回避。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智力研究中开始出现一种新的趋势,那就是以参与智力活动的认知过程来理解智力,从个体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研究智力。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戴斯等人的PASS理论都尝试从内部”过程”探讨智力。这些新的智力理论把智力看成是动态的、发展的,把智力理解为一个活动系统,活动系统的内在过程才是智力研究的真正对象。智力的过程理论能够反映真实的智力活动过程,尤其是内隐的智力加工过程。

        (三)从单纯强调认知因素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并重

    无论是传统的特质理论,还是新近的过程理论,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强调智力活动的内涵是认知性的,应该从认知的角度探讨智力。如智力的因素理论分析的是人的认知因素,结构理论也是如此,当然过程理论更是如此,只不过把智力看作认知过程。这些观点都单纯强调智力应该属于认知范畴而与其他心理因素无关,或者回避对该问题的探讨。认知领域是智力活动表现的重要方面,但不是惟一方面。塞西在其智力的生物生态理论中,开始把”动机”整合到智力发展中,而且动机还是一个关键成分,因为个体动机存在与否以及动机强度如何,对个体智力的发展和表现都有重要的影响。当然在情绪智力理论中就更不必说,整个智力理论就是关于如何通过情绪控制人的认知过程与思维活动。在智力中出现了动机、情绪等非认知因素的智力理论并不是否认认知因素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而是要说明全面地理解与评价智力,就必须将非认知因素整合进去,因为任何完整的智力活动都是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的统一,这也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建构智力理论。

        (四)从强调智力的内部结构到关注智力的社会文化背景

    无论是智力的因素说,还是智力的过程理论,大都仅从智力本身的内部结构探讨智力,也就是被人们称为纯智力观点,如早期的二因素说、群因素说,包括后来的PASS过程理论等,它们的着眼点都基于智力是人的内部特质或加工信息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智力理论对于由文化背景造成的差异难以解释,这些智力理论甚至对此现象视而不见。注重智力的社会文化背景,应该说早有先例,如早期的社会智力,但成为一种趋势还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加登纳的多元智力说强调智力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中的问题解决能力,智力是与其所在情境相联系的;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中有专门的背景子理论,说明认识活动需要与特定的环境背景相适应;塞西的生物生态学观点认为个体的多种资源只有决定于其所处的生态场,这就从更深的角度强调了背景的作用。这些都表明智力理论研究不应只局限在智力本身的内部结构,而应该把智力放在一个更为开放的环境系统中进行考察和评价,因为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会打上社会文化环境的烙印。

        (五)从关注分析性智力向重视实践性智力发展

    对智力的研究源自于人们对学习和教育的关注。早期的智力理论及智力测验的主要内容和对象是分析性(学习性)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等与思维有密切关系的成分是智力的重点,如智力的因素理论、结构理论等。由于太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在智力中所起的作用,这些智力理论显得脱离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也难有预测和指导作用。随着智力研究的深入,一些心理学家逐渐认识到传统智力理论的不足,开始将研究视角转向生活实际,尤其是要解决智力与个体的实际活动能力的关系。如加登纳的多元智力、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和成功智力以及社会智力和情绪智力等都尝试从实践的角度探讨智力,而且实践性智力的研究也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实践性智力把智力放在实践活动中并与之联系起来考察,对智力与生活实践的关系有了合理的解释,而且智力对后天的职业发展也具有一定的预测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 《智力结构与多元智力》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1):6

    [2]  Atkinsow,等 《心理学导论》孙名之,等译. 台北:晓园出版社,1994:54.
    [3]  郑日昌等 《心理测量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60.

    [4]  朱智贤 《心理学大词典》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38.
    [5]  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7.
    [6]  R.J斯腾伯格著 《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 俞晓琳等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 1999:89.

    [7]  J.P戴斯等著 《认知过程的评估——智力的PASS理论》.杨艳芳等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6.

    [8]  吴武典(台)《多元智慧的理念与研究》 现代特殊教育.1999,(6):37



    发表于 2014-12-12 16:2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准备去洗澡。猫大,喔等会来看。先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16:34: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的具体介绍更具有操作性:

    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L.L.Thurstone)提出智力的群因素论。他认为,智力是由一群彼此无关的原始能力构成的,各种智力活动可以分成不同的组群,每一群中有一个基本因素是共同的。他对56种测验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把智力归纳为7种基本的心理能力。
      1 语言理解能力(V):阅读时对文章的理解能力,由词汇测验测量。
      2 言语流畅性(W):语词联想速度和正确的能力。
      3 数字计算能力(N):数字运算的速度和正确性。
      4 推理能力(R):根据已知条件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5 机械记忆能力(M):机械记忆,包括强记单词、数字、字母的能力。
      6 空间知觉能力(S):运用感官及知觉经验以正确判断空间方向及空间关系的能力。
      7 知觉速度(P):迅速而正确地观察和辨别事物的能力。
      瑟斯顿曾根据上述7种基本心理能力编制了著名的基本心理能力测验,但测验结果和他的设想相反,各种能力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尤其在年幼儿童中表现的更为突出。这样看来,二因素论和群因素论并不是不可调和的。后来,瑟斯顿本人也承认可能有一种总的智力(global intelligence),但他继续强调分析各自的因子对智力的决定性作用。


    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关于智力结构的研究是非常著名的。他认为,智力结构应从内容、操作和产品三个纬度去考虑,并用三个纬度的立体模型来描述智力的结构。
      
      所谓内容,系指引起心智活动的各种刺激,亦即智力测验所包括的各类题目,包括4种因素:
      1 图形(F):形状、大小、颜色、位置或实际物体,是人们通过感官得到的具体信息。
      2 符号(S):字母、单词、数字或任何代码符号。
      3 语义(M):表达一定意义的词、句子或观点。
      4 行为(B):本人或他人行为的解释,即社会性智力。
      
      所谓操作,系指由各种刺激引起的心智活动方式,亦即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包括5种因素:
      1 认知(C):对刺激物的发现、了解和识别的能力以及发明的能力。
      2 记忆(M):保持信息的能力。
      3 发散思维(D):对刺激物作出的多样性的反应,或者说以不同的思维方式求得新的答案,它反映了人的创造能力。
      4 聚敛思维(N):用惟一的或“最好的”答案对刺激物作出反应,即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能力。
      5 评价(E):依据已有标准对信息作出判断,或者说是批评、鉴赏能力。
      
      所谓产品,系指心智活动的产物,亦即运用各种心智活动对各类问题处理的结果,包括6种因素:
      1 单元(U):可以按单位计算的产物,如一个单词、数字或概念。
      2 类别(C):对事物作出的分类,由一系列有关单元组成。
      3 关系(C):单元与类别之间的关系。
      4 系统(S):用逻辑方法组成的概念。
      5 转换(T):某种改变,包括对安排、组织和意义的修改。
      6 蕴涵(I):从已知信息推测言外之意,包括了解寓意。
      
      吉尔福特设想,每一个内容都可以运用不同的操作而产生不同的产品,因此,可以得到120种单独的智力因素。经过吉尔福特与同事的长期研究,到1971年已经确认了98种智力因素,他们相信最终将发现120种智力因素。

    卡特尔的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R.B.Cattell)等人主张智力由两种成分构成,一种是流体智力,另一种是晶体智力。他认为液体智力是人的一种潜在智力,主要和神经胜利的结构和功能有关,很少受社会教育影响,它与个体通过遗传获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联系。例如,瞬时记忆、思维敏捷性、反应速度、知觉的整合能力等。神经系统损伤时,液体智力就会发生变化。这种智力几乎可以转换到一切要求智力练习的活动中,所以称为流体智力。
      
      晶体智力则主要是后天获得的,受文化背景影响很大,与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是流体智力运用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产物。例如,词汇、知识、计算等方面的能力,它包括大量的知识和技能,与学习能力密切联系着。这种智力表现为来自经验的结晶,所以称为晶体智力。
      
      一些研究表明: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的发展是不同的,流体智力随生理成长曲线而变化,到十四五岁时达到高峰,而后逐渐下降;晶体智力不仅能够继续保持,而且还会有所增长,可能要缓慢上升至25或30岁以后,一直到60岁才逐渐衰退。从个体差异上看,流体智力水平的差异要比晶体智力的水平的差异大。

    发表于 2014-12-12 17: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哇哇,搞研究,准备写论文啊。。

    智力有问题滴主,有空回头慢慢学~~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17:56:40 | 显示全部楼层
    6
    发表于 2014-12-12 19: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猫大。我看了一遍,没有完全看懂。各种分析,如你前言所说,各流派都是从不同的视角来看问题。

    很想知道更多情绪管理能力的方面。我要再看看这篇文章。

    另外有的地方是不是翻译的问题,句子有点拗口。

    点评

    这篇是中文,应该没有翻译的问题。可能是心理学概念和框架混杂在里面,不容易搞懂。看看而已。  发表于 2014-12-12 19:32
    发表于 2014-12-12 20:43:1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猫大转载!

    等我找时间仔细读。
    发表于 2014-12-12 20:4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家后再细读。谢谢猫大!
    发表于 2014-12-12 22:38: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没读完,谢谢猫大!

    点评

    能读完就很不容易了,这是学术论文,不像小说那样有趣。  发表于 2014-12-13 11:58
    发表于 2014-12-13 05: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猫大转载!

    曾经很迷过一阵子卡特尔(R.B.Cattell)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分类,他本人是科学家出身,笃信 “只要是存在的事物就可以量化”,所以他对智力研究也进行了量化。这段是从维基上抄下来他的原话,“Psychology appeared to be a jungle of confusing, conflicting, and arbitrary concepts. These pre-scientific theories doubtless contained insights which still surpass in refinement those depended upon by psychiatrists or psychologists today. But who knows, among the many brilliant ideas offered, which are the true ones? Some will claim that the statements of one theorist are correct, but others will favour the views of another. Then there is no objective way of sorting out the truth except through scientific research."

    另外,心理历史学家叟寇(M.Sokal)写到,“Psychology, more than most other sciences, can learn much from the past, and so should devote much attention both to its own history and to that of human beings at large."

    个人感觉,心理学的研究还应该加入人类大脑科学的研究成果。我们的大脑约有120亿个脑细胞,只有不到10%是充分发展和常加运用的,其余的处于原始未开发的状态。如果这90%强的脑细胞能够被激活并运用起来,那么人类的智力又将会是什么样子?

    发表于 2014-12-13 05: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贴一张卡特尔的相片,他是出生在英国的美国人,一共活了92岁,1998年才去世的。
    225px-Raymond_Cattell.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3 12:3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4-12-13 16: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实际上,未来也许就直接在人的大脑里装上知识的芯片,大大缩短人类从出生到成年积累知识的过程,因为毕竟人类的知识爆炸式的增长,人在有限的寿命之下要积累的太多太多了,需要找一个捷径点的方法。”

    我不同意这个观点。生命的整个过程是经历的过程,知识的积累不是在脑子里放一个芯片就可以了。那样有生命还有什么意义,要我们这么些感官做什么用?干脆做个机器人得了。我们的生命被给与是用来体会和探索的。 中医的学习,不是把多少中医书都读进去就明白了,没有经历,实践,那些在脑子里的知识顶不上什么用。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3 17:46:43 | 显示全部楼层
    6
    发表于 2014-12-13 18: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要是存在的事物就可以量化”,多么的可悲。

    “只要是存在的事物就可以模糊化”,多么的好。

    模糊化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尽可能的解析“不确定性”和有着强大的“可扩展性”。

    点评

    我很赞同!: 0.0
    我很赞同!: 0
      发表于 2014-12-13 18:11
    发表于 2014-12-14 13:26:54 | 显示全部楼层
    蒙城郎中 发表于 2014-12-13 17:10
    “只要是存在的事物就可以量化”,多么的可悲。

    “只要是存在的事物就可以模糊化”,多么的好。

    这个不是绝对的。真正有成就的人是能在量化和模糊化之间游刃有余的人。郎中就是其中之一。
    发表于 2014-12-14 13:29:52 | 显示全部楼层
    metamorphosis 发表于 2014-12-13 15:26
    “实际上,未来也许就直接在人的大脑里装上知识的芯片,大大缩短人类从出生到成年积累知识的过程,因为毕竟 ...

    同意。知识不能被运用到实践中去,还叫知识吗?
    发表于 2014-12-14 14: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jespere 发表于 2014-12-14 12:26
    这个不是绝对的。真正有成就的人是能在量化和模糊化之间游刃有余的人。郎中就是其中之一。
    ...

    严重同意:真正有智慧的人就是能在量化和模糊化之间游刃有余的人。中医就是例子之一。
    另外,做饭,特别是中国饭也是这样。人事管理更是如此。

    点评

    同意同意!  发表于 2014-12-15 16:4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邮箱

    GMT-4, 2024-4-29 10:56

    纯中医 chunzy.com

    Authentic Chinese Medicine (AC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