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成为会员,享用更多功能,查看更多专业帖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一、中医里的情志病定义
: F- h0 i9 C6 m, [6 u, I3 y! N2 _2 w, y& K7 q( ]
情志,是中医里的一个名词,是七情和五志的总称。中医认为情志都是以“心神”为主导的,又与人体气机津血运动和脏腑活动有关。1 S& n, d! t3 d6 a) N% F
5 x5 H2 T+ Y, s3 f. J( a6 _ 现代中医,多以宋朝的陈无择提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学说,《内经》中的“喜、怒、忧、思、恐”的五志归纳,合称为七情五志,简称情志。: _0 S. M% a- Y! f2 {0 D% E
! q6 p7 S/ A; b6 @) t* ? 中医讲究的是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情志的太过与不及均会致病。凡由情志不和引起的疾病,才称为“情志之病”或俗称为“心疾”。
8 y) B+ G$ o0 ]" [& D8 O+ l9 p9 @7 q& P* s
也有久疾,从而影响情志的,这些不属于情志之病,但在临床表现症状和治法上,又与情志之病的治法有些接近。. ^6 ~9 K' J& t
1 V5 T; q, Y( b: o5 R
二、中医里的郁证) Z! O u6 a6 [" G8 l
/ ]) C5 ^5 r- L% W7 N' Q 郁证指长期情志不舒,气机不畅,精神压抑所引起的一类情志之病。
- A# I7 X& b1 B7 k7 W' N
/ b u0 e7 k+ B9 ?; p z) ~3 ~ 在《伤寒论》中有一种症状称为懊憹。在桂枝救逆汤、大陷胸汤、栀子豉汤、大承气汤、茵陈蒿汤等证中提到。特别是栀子豉汤类方剂中,后世注家把病机写为:汗、吐、下后或热病后期,余热未消,郁结胸膈、引起虚烦不眠、心中懊憹。这里的郁不是情志之郁,是体内热散不出来而郁,是胃与胃脘部不适之症,而非情志之症。5 S* ~9 A- n: Q U: S
' X0 O% _% H/ J* k$ B" Z" ?) z7 x7 W 在临床时,中西医结合的诊治中,栀子豉类汤,对应的是食管狭窄、食管炎、胃炎、胃酸反流以有烧心感、嘈杂似饥但又不欲食类,以及高血压病中的起卧不安等。在用于精神分裂症、癔症等病的治疗上,不是情志导致,而是此类病人阴虚内热、久伤津液等导致的懊憹而烦。这一点要分开来,不能错把只是胃火上炽的归到情志之伤里,虽然有严重精神病患常有此症状,但这并非是导致他们神志失常的病因。所以栀子豉类汤不能列入郁证汤剂之中。
8 T8 V1 d* b9 q
' C! T! p5 \( T 郁证,是由情志所伤,肝气郁结,从而引起五脏气机不和。心、肝、脾三脏受累以及气血失调而成。
2 i8 j. y) t# \- P7 q3 p4 J5 N% u/ z! c4 X2 y9 L
三、郁证的临床症状及诊治
. q- x4 d8 W$ c! ~
/ e, E2 s9 ?1 _9 N/ | 主要的临床症状有:抑郁不乐、情绪不宁、胸闷肋痛、喜叹息、口苦咽干;胸肋窜痛、脘闷腹胀、食欲不振、神疲肢倦、喉感异物;多思善虑、失眠健忘、心悸不安、困乏嗜睡、纳呆便溏、呑酸腹胀、舌有齿痕;虚烦少寐、悲伤惊恐、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4 Y Q# D' M7 k: X8 V$ ^# s
, l9 V' O- v1 ^! i4 x4 `2 |) b5 M1 J- F2 h$ n
郁证分类讨论的很多,在临床上基本还是以虚实两大类来分。8 @+ g8 l0 E5 } d3 }0 D/ _5 x
! r# ?4 Z; s" o
一般初病多为实证,以理气为主,如四逆散、逍遥丸等。
* Y- q0 _; n3 s: s8 ~; `/ E" A
' _& D( c+ S/ |4 s 久病多虚,则以养血益气为主。如,归脾丸、知柏地黄丸等。( g u3 |/ d3 |: n! d- E8 o
5 d, }& E( E2 e" d8 q: r5 ]6 |1 X
8 H3 A, [; j' f) t+ x& M
四、临床中与相似证的鉴别
! B1 p/ t9 q5 K2 ]! x! \
6 g: C. F5 v8 O, N 1、精神分裂症:此类患者,无论是单纯型、紧张型、青春型还是妄想型,这些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联想障碍。郁证患者,虽也会表现出情感淡漠、情绪低落等相似症状,但郁证患者见医时,都能理智就医,都有清楚的思维逻辑,在这方面和精分患者有明显区别。
5 `9 @" ^. |9 c% q( \$ @8 {* E. _- a9 x! F( I! `7 |4 Y/ Z* w% r
2、久病致郁者。有的病人,长期的饮食不调、寝睡不宁,从而产生情志不调,甚至自认为得了不治之症。此类病人,虽治法同郁证治法和处方用药,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病机不相同,属于一种久病先治其急,的一种治法。区别点是,这类病人疑虑心很大,任何医生开出的方剂,都会怀疑,甚至自行改方或拒服。此类病人的诊治,重心是放在心理开导,药物只是辅助。
F4 m( Y6 L/ E: B4 W9 T! B2 F) `2 U& _" J m
久郁之人病情严重,也会如此。所以在临床中,多数医生不分而治之,特别是疏于心理的开导,从而使这类病患成为最难治,甚至列为“心病只能心药医”一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