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成为会员,享用更多功能,查看更多专业帖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诊病一定要有深度,看透症状背后深层次的东西。《大学》里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抓住疾病内在发生的先后顺序,用变化的眼光去看待疾病发生,有深度的思考。我想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外物”来表达这个深度。眼光只放在“万物”上,永远找不到真“道”。通过“万物”找到“三”,通过“三”找到“二”,通过“二”找到“一”,通过“一”找到“道”,一步步刨根问底的去寻根探源。, z6 I! M" k4 g3 t( g. C& i
6 H+ V2 `! F* \, M! U- Z; W6 ? 道 → 一 → 二 → 三 → 万物。7 `, {) I' f' W! G
6 E0 _3 ?/ H7 C. q
疾病的产生我认为也可以用这个过程来表述:
9 Y$ f5 U5 J: X8 K2 T①初始病因 → 身体 → ②症状体征=病理产物=致病因素=次级病因 → 身体 → 症状体征……。
% p6 c- _5 R5 Q1 L病理产物(衍生出来的次级病因)不单单指我们能看得到的痰、湿、瘀等实质性东西,还可指寒、热、虚、实、高的血糖、高的血压、高的血脂等。6 o W% J6 x" [" z6 \! o
: O: @3 M0 [5 e
9 [ t6 U! f$ S6 B. ^# f
比如身体①阳气不足,所食所饮不能被正常运化,聚而生痰生湿,加之阳气不足,痰湿不能被排出,②痰湿又成为次级病因,聚而生热,③热又成为三级病因,继续耗损人的正气,人就越虚。治疗上不能清热,寒凉药易伤人阳气;又不能单一的祛湿除痰;寻到根本就是阳气不足,阳气补足了,不祛痰,痰自失,不清热,热自无。这就是疾病病因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另外产生的各种病理产物又可以相互搏结,如湿与热结、痰与瘀结等,临床不可不辨。
! r( Q& H) T% z; i* _5 E( i) ^; |8 Y; ~
初始的病因作用于人体产生症状体征,即产生病理产物,这些产物如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又转而成为致病因素即次级病因,又作用于人体,产生症状体征,等等……。诊病时寻出疾病的初始病因,然后对身体治疗才是关键;并不是把眼光只放在次级、三级甚至更表层的病因上(而医者自认为自己是找到了初始原因了)。4 I( T* P* E. J+ C5 i9 ?
/ D' z6 g6 e: D* c1 M, l
症状与症状之间,有①并列关系;②当此症状转变为次级病因时,彼、此症状之间可能变为从属关系了。* G- x1 Z5 C! b; J- q
6 L* \& E( o2 E5 s5 N! o) ~3 b& S/ k- m,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