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中医

 找回密码
 注~册
  • 秉持纯正
  • 辨证论治
  • 敬畏生命
  • 呵护健康
  • 查看: 3493|回复: 13

    [Others] 寒热、虚实的认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26 19:2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成为会员,享用更多功能,查看更多专业帖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说到寒热,虚实,我想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必须重新认识下。寒热、虚实八纲辨证中的。Ⅰ寒热:现在需要建立两条平行思路来接纳我的观点。辨八纲中的寒热,指的是什么?我认为,应该指的是①病邪,病邪的寒与热,因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个治则就是针对邪气而来的;②而我们现在的认知寒热为病人症状的寒与热,如果按上面的治则来,根本就不能愈病,比如伤寒表实证,有发热症状,如果认为八纲中的寒热是指症状,那“热者寒之”,我们针对伤寒表实证应该用清热寒凉之药来祛热,这明显与仲景的麻黄汤不相符;但如果按病邪的寒与热来解读的话,通过我们的辨证,知其原因为寒,“寒者热之”,故而用温性药物来疗病,与仲景意是相符的。所以,八纲辨寒热,辨的是病因病邪寒热,而不是症状的寒热。Ⅱ虚实:也要建立两条平行并列思路,八纲中的虚实指的是什么?①身体正气的足与不足,足的属性就是“实”,不足的属性就是“虚”;②邪气的盛衰,邪气盛说明邪气是“实”的,邪气不盛说明邪气是“虚”的。这两条要说的是虚实的主语是谁?我想要说的是,在辨证诊病的时候,正、邪的虚实都要辨,二者平行着去辨,不要交叉着辨,一会说这实,一会说那虚,二者主语不一样。有必要说一下,“辨虚实”前提是要“识正邪”,正邪识了,主语确定,虚实就易辨了。对于“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个治则中二者的主语是不一样的,虚的主语是正气,实的主语是邪气,就是因为主语的不一样且没有明确的告诉我们,所以有时临床思维混乱不堪。+ k: |0 f) Y& b* `
    发表于 2015-11-26 21:2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悄悄地说一句:看不懂你想说什么,学中医药学得这么辛苦,连语法都要搞清楚?请原谅,我比较笨
    发表于 2015-11-26 21:58:5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大概把“症”和“证”搞混了。中医辩证就是综合各种症状和患者的感觉,归纳分析出疾病的本质。
    发表于 2015-11-26 22:4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少想多学,记忆为主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7 01:32:33 | 显示全部楼层
    * S& X* \' Q! g* l' k2 s
    是我的问题。我怎么写才能把自己想说的写出来呢?这个问题很困扰我。不是你的问题。8 f$ R* {3 U8 E# A1 G
    发表于 2015-11-27 07:59:24 | 显示全部楼层
    ( d& D5 a4 Q4 d3 q" Z
    3 U, s5 j* [0 D. h9 D0 g
    把外因致病寒邪热邪,与辨证此刻人体本身寒热给搅和在一起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7 08: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Peas 发表于 2015-11-27 06:59 + g6 O2 t( h; a+ u0 g! _
    把外因致病寒邪热邪,与辨证此刻人体本身寒热给搅和在一起了~~ ...
    & U' K8 ^, k9 c7 ^% y3 }  q
    我想说的应该是八纲中寒热指的是病因的;虚实是正气的虚实。
    , |2 M, U  U' R. `7 V
    发表于 2015-11-27 08: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eas 于 2015-11-27 08:19 编辑
    4 Z: f1 l, m, F' n
    岐黄雏鹰 发表于 2015-11-27 08:13 6 E6 z  C# V2 L; ]
    我想说的应该是八纲中寒热指的是病因的;虚实是正气的虚实。
    . }/ y( H# |. a( w, a+ \% J8 [- Q
    八纲中辨寒热指的是主证,病机。  应不是指病因吧?
    3 F2 l3 x( v$ g+ r6 O5 ]$ i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7 08:35:03 | 显示全部楼层
    Peas 发表于 2015-11-27 07:17 & I; z2 V6 O) e4 r9 e# M+ R; d' @
    八纲中辨寒热指的是主证,病机。  应不是指病因吧?

    * ?% j, u, y4 [嗯嗯,二者不矛盾啊。病因寒,主证也就是寒证;病因热,主证也是热证。但绝对不是症状的寒热。1 ?' X  V0 v4 z  w$ z$ E* f
    发表于 2015-11-27 09:3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岐黄雏鹰 发表于 2015-11-27 08:35
    " O: X# t. p- M9 n5 |4 s嗯嗯,二者不矛盾啊。病因寒,主证也就是寒证;病因热,主证也是热证。但绝对不是症状的寒热。
    ' ~' I& a) O" Q# G2 g. }4 s ...
    ) {+ W! x. P0 e) L! F. B
    “病因寒,主证也就是寒证;病因热,主证也是热证”   错了吧,
    % |3 {* _- j+ J. k! b0 Q" a! v$ G
    有交集,不矛盾=/= 等同9 [; @; r- h4 S4 \' m$ @
    发表于 2015-11-27 09:57:29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同思索。有一定道理,能不能根据你的理解,把伤寒的所有案例捋一遍,看看是否都符合这个规律?那样或者能找出你这个说法的漏点和不足,有针对性的加以改进,或者就能证明你说的就是对的。
    9 y5 H% C9 m1 ]: y6 I* B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7 19: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Peas 发表于 2015-11-27 08:33
    1 a: _, h! {) J7 e% z“病因寒,主证也就是寒证;病因热,主证也是热证”   错了吧,( B" c* t' X7 I
    4 m: ~3 G- Y3 H) N6 S2 M
    有交集,不矛盾=/= 等同
    3 {& G  |" H1 y* W% `' h2 H
    嗯,错了。。。
    % o* i; z% [6 C3 X% ~6 I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9 09: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诊病一定要有深度,看透症状背后深层次的东西。《大学》里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抓住疾病内在发生的先后顺序,用变化的眼光去看待疾病发生,有深度的思考。我想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外物”来表达这个深度。眼光只放在“万物”上,永远找不到真“道”。通过“万物”找到“三”,通过“三”找到“二”,通过“二”找到“一”,通过“一”找到“道”,一步步刨根问底的去寻根探源。
    * E0 r7 N2 D, f  y7 f" {5 L道    →    一    →    二    →    三    →    万物。+ M5 z9 @! `: I& |# s5 \
    疾病的产生我认为也可以用这个过程来表述:6 Q1 i+ W- {: ^9 M; U. |0 ~, r
    ①初始病因 → 身体 → ②症状体征=病理产物=致病因素=次级病因 → 身体 → 症状体征……。( I7 e' J6 d! z* U6 c! K
    病理产物(衍生出来的次级病因)不单单指我们能看得到的痰、湿、瘀等实质性东西,还可指寒、热、虚、实、高的血糖、高的血压、高的血脂等。0 ~7 d6 g1 I" j6 ]. r
    比如身体①阳气不足,所食所饮不能被正常运化,聚而生痰生湿,加之阳气不足,痰湿不能被排出,②痰湿又成为次级病因,聚而生热,③热又成为三级病因,继续耗损人的正气,人就越虚。治疗上不能清热,寒凉药易伤人阳气;又不能单一的祛湿除痰;寻到根本就是阳气不足,阳气补足了,不祛痰,痰自失,不清热,热自无。这就是疾病病因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另外产生的各种病理产物又可以相互搏结,如湿与热结、痰与瘀结等,临床不可不辨。
      h* B/ s: a. d! K9 V初始的病因作用于人体产生症状体征,即产生病理产物,这些产物如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又转而成为致病因素即次级病因,又作用于人体,产生症状体征,等等……。诊病时寻出疾病的初始病因,然后对身体治疗才是关键;并不是把眼光只放在次级、三级甚至更表层的病因上(而医者自认为自己是找到了初始原因了)。& }; r, L2 d+ `* e
    症状与症状之间,有①并列关系;②当此症状转变为次级病因时,彼、此症状之间可能变为从属关系了。5 i5 L& P9 Q3 X* c9 e
    发表于 2016-5-26 18:3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意思. Good poin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邮箱

    GMT-4, 2025-7-1 20:13

    纯中医 chunzy.com

    Authentic Chinese Medicine (AC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