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个好帖子!这让我想起来孩子4岁左右的时候天天都不想上学,每天早上劝说他上学都得费半天口水。郎中说儿子现在是个小叛逆期,以及对新鲜事物的认知,这点很有道理。男孩子个性大多比女孩子强,所以这段时间会持续的比女孩子长一些。提到娃聪明跟父母比聪明不聪明的问题,我也曾经这么想过。但是我们这两代人的生活环境是截然不同的。把我们放到孩子的成长环境下来,我们未必会比他们做的更好。爷爷奶奶那一代人认为背诗算数快是聪明,但是这只是聪明的一方面。前两天跟一个同事聊到智商问题,她说到她大学时候一整个班的同学都做过心理测试,确切地说是记忆力测试,结果测试成绩最好的反而是学习成绩不怎么好的学生,那些成绩好的记忆力都不是特别好。测试问得问题大概是这样的,这个人姓李,司机,平时喜欢打篮球,那个人姓张,老师,喜欢看小说。。。然后看你能记住多少下来。感觉这是在考速记能力。而在这方面记忆力惊人的人应该去做人事或者刑侦吧。我们从小生活的环境比较单纯,家长和外人都在讲一种语言,大部分人成长的地方是自己出生的地方,或者差别不大。我们周围玩得朋友跟我们都差不多,所以我们的信息量小,再加上中国填鸭式的教育,一天到晚重复强调学习的东西,我们的聪明无非是多背几首古诗,多算几道加减法。我们小学学习的作文大部分都是一颗红心向着党的那种文章。现在在国外的孩子,首先家里跟学校的文化就不同,好多孩子还中文外文一起学,有的孩子还有很多兴趣班。一个人一开始接触的信息量越大,就越不容易在某方面表现得很出色。我跟着孩子一起读学校学前班的2*2 list的时候, 我都觉得这些小故事和插图都很有意思,比我们小时候读的小人书有意思多了。印象很深的一本书讲的是这个:有一只脾气暴躁的熊,偷了几只鹅蛋,准备吃的时候,鹅蛋孵出小鹅们,都认他是妈妈,大熊只好把这几只小鹅养大,中间有很多有趣的小情节。语言诙谐,跟我们小时候读的故事书的幽默风趣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也难怪东西方差异这么大,从小的耳濡目染的教育差别太大了。我记得娃5岁左右不知道因为他爸说了什么后一副坯子样儿跟他爸说:“Are you kidding me? I am your son, you silly!"这种说话方式大概是我们小时候不会有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