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as 发表于 2015-2-24 08:40 A0 g; A5 q6 \; v
李唐家族从小都有风疾(遗传)的毛病。当然各种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风眩(即"头眩")、风痹。。。更有人说 ...
' }; O; ^! m! j- n7 D7 [) g( r1 M0 A9 Q+ C
! V* I. X4 p: K M! h4 m$ @
你所说:有人认为是风眩,有人认为是风痹,等等,这些都是金元以后的中医,多以辨病名和辨症状以为是辨证了的习惯。: g6 }, v1 I* \6 s. n
4 Q+ T# g4 h- ^8 X l
( g# M9 v( i1 ~金元以前的中医,还是谨守八纲,据证辨治的。特别是能够进入太医院的,应该不存在你说的“有人认为是风眩,有人认为是风痹……”。 X8 v/ \7 }; |2 q: O+ i: Q3 \& L2 t# t
& ^; s% x5 d9 V% @2 ^% y8 J
G: L; S% O$ h8 {他们更多的争议会是,见其脉色当几日死间的争议。 m* g! {9 j1 a# t3 V
& _. [, y, S1 |+ i
+ B, I. K1 V7 ]/ p
金元以后的发展,才出现了“同一个病人、同一天,不同的中医能开出不同的方”,“同一个病,不同的中医有人开补方,有人开泻方。”这种看似“玄妙离奇”的方法。其实是金元以后,一直到当朝当代的中西结了合的,大多扛着个中医的名号,但都是辨病名,辨症状,以为是辨证的庸医而已。
; r4 I" x; Z2 v+ J) I
6 c ~" i) G+ X3 Q
* U; s/ t! ~" Y% Y9 S金元以前,特别是唐以前,走的多为经方的路子。就跟大家在这论治感冒一样,出现了方子差异大,是有的人只是刚入门而已。
' d% l: u( N/ w& [' j0 O( m9 h. i ^& v9 ]0 V0 x
如果用经方辨证十年以上的,都用经方辨证,面对同一时间,同一病人,开出的“主方”都是一样的,至少是,不会出现有的人攻,有的人补,有的人清,有的人消,这样莫衷一是。0 Z, i+ F0 K5 d
, M4 a% u" v( t而能进太医院的,临床最少得十年以上。有争议,最多是佐使之药,与此人当死不当死之争。
) c# Z$ z+ q3 \8 J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