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成为会员,享用更多功能,查看更多专业帖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来源:蒙城郎中 于 2012-10-01
8 w0 c# H0 k8 d, J
/ |- i$ S: I) F; W- h9 q7 H. K4 r( p' D M
前面曾提到过,后天之气,包括从外界呼吸而来的“宗气”外,还有最主要的,也是对人体健康直接产生重在影响的,由脾所生的“中气”。
9 j c* H- A, z* M7 t$ D7 m- ^. q
中国人习惯地,把一个人说话声音雄浑有力,声大而不刺耳,形容成“中气十足”。就是我们要提到的“中气”。* ^, z( b& t* N! o; `- q
9 x# S) `5 c. U6 [/ {" ^
脾生血,这点在现代医学中得以认可。因为服用了归脾汤,可以明显让血小板数增高。服用补中益气汤可以增高血清的lgG。甚至脾主一身脏腑机能总枢的概念也得到认可,因为大量实验证明,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药物的组合后,对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细胞免疫有着明显的效果。+ d- V7 J7 f- b$ V; ^
, Z# K! I# _ R$ |" b( x- o但脾生“气”,就无法得到现代医学的认可了,因为这个“气”是无形的,没法用仪器设备来衡量、定值、观察与分析。' z: H/ i. m s; b2 Y& e9 D
( O# k2 ]& z- m中医里,把脾主升清,当作一个脾的主要功用。我们日常说的,“脾主升”、“脾气不升”、“脾胃之气”等,指的就是这个功用。/ v; | W! |- j' w
j k7 J( \8 _' L2 V
从先天气机图来看,一切该升之气不升,则为脾病,脾病能导致全身气机该升的不升,而其它脏腑该升不升的气,也影响脾而使脾会生病。
, f1 U$ K% ]# X/ [
4 f/ h9 i, L3 P7 }% w' y脾和胃,一个升,一个降。主导了气机的循环中枢,如同一个中轴一般。胃把食物腐化、研磨,脾向胃源源不断地提供动力源,就象发电机的蒸汽炉外面的火一样,中医称之为脾阳。而脾阳的运动源,来自于“命门”或“关元”那儿的“先天之气”中的“元阳”,就如同蒸汽炉外面的火,要先由点火开关的电子枪打着,或是先用一根小火棒点着一样。这“元阳”,就是提供给“脾阳”的动力源,外伤、手术、淫乱,都会导致“元阳”的加速消耗,故而“元阳”伤,“脾阳”推力不足,“脾阳”不足,故而整体气机,或要升不升,或该降不降,从而得病。1 _- a9 ~+ ~3 n) W) X1 K+ e9 I
F1 x9 n( ^. ^3 K! ^% r6 v) t* Q
-------------------------------------------------------------------
' y+ K, K, i; Q" Z4 m6 W. n9 X p0 F' q |5 H/ W" g* ^! ?, h, o
脾、肝、肾、大肠、小肠、三焦之气主升,胃、心(心包)、肺、胆、膀胱之气主降。这个升与降的气机,是“返观内视”而来,就是练气功打坐时,感觉到的各经络气机常规运动模式而来。
4 k/ E4 j4 N9 K2 J6 h8 z& L! |' e: e* C* m' A
气机的失调,则脏腑病变的原因所在。“返观内视”并不是很稀奇的东西,一些体质敏感之人,嚼大蒜、大葱都能明显地感到一股“气”随经络而行。当一个人长期以纯素食为生,又注意平时劳逸不过度的,基本上都能达到这种敏感性体质。
: @ a# u" v2 }9 v. |! ]* N0 ^4 a* C
(本人不提倡俗事中人纯素食,虽然在临床中,纯素食者对药物的敏感度很强,治愈效果很明显。但人世间俗事太多,纯素食者,多数会导致营养不足以自己正常体能的消耗。如果退休了,子女又不用着自己操心,也没什么生活上的压力,又不跟鬼佬一样没事就瞎运动的,慢慢地改成素食还是对自己身体有益的。)
& Y! V% n! U* l9 s, f8 o2 u( H: q7 L7 X- V& D* h0 J
-------------------------------------------------------------------
9 N/ E2 Q% }7 Y! d
) b) L/ `) g+ Q; P7 y! B. L `1 {+ @ x谈到了这,就不得不提到“脉”了。
" q) ~- G* W9 ?: ^0 `; O7 L$ H( \) J% Z" Q# t, U: K
中医里的“脉”,有脉络和脉管之分。脉络行气,脉管行血。血管现代解剖就能看到,所以不稀奇。脉络,练气功的人可以感觉到,常人中除个别特别敏感之人能感觉,基本就感觉不到。 i2 {! T7 U' x9 `: s S
9 {0 g" M" I$ D9 r6 @在《内经》中,有很多时候,把“脉”省去了,直接说膀胱什么什么,很多时候就是指膀胱经。一般放在针刺篇中,或整篇主要讲刺法或气血运行中,这点要明白,特别是加上了巨阳、厥阴之类的六经名的,更指的是脉而非脏腑。
% H0 D1 C6 l2 e- s, x! T: j; }# r. W; n, j8 y
气的多少,一是从人体外露的“精神”看出,二是从切脉的应指力大小来看出。' p6 w1 v/ @' ~9 z7 L
) R* g7 n2 W, V: P7 K) E k不要把切脉看得很神密,其实就是用来别阴阳的。+ b! b6 {' c! o) q9 y, i
' N+ @& @/ C9 w0 ?+ |手按下去,脉动应指清楚、有力,气上面就不虚,也就阳气还足。" f* P$ X) |% J0 y8 _
3 [( B* M J6 T; k- A手按下去,脉管不空、不细,血上面就不虚,也就阴不虚。- [( ~2 {$ `% w( c: q
, _* v) ?9 I' o5 J8 T( }2 N4 j/ s
练习的方法,就是去找不同粗细的、不同材料的电线来练。如耳机线和笔记的电源线、USB线、各种粗细的饮料吸管,就很好,能闭上眼睛摸得出各线的不同粗细不?那就能摸出血虚不虚;能感觉各种线的弹性大小不?那就能感觉出气虚不虚,简单吧。
% t7 ]% x/ j1 U" T) |, c J5 U$ x) f
脉诊为四诊之未,原因就在这,太简单易学了。别听那些说“脉诀”的人神神叨叨的。/ o& u1 U3 Q0 s4 k
: \" ^3 z3 s6 N% u6 m
切脉就是确定气与血、阴与阳、寒与热、表与里的关系。至于得了什么病,那是结合望、闻、问而来的。
}9 p* j1 {7 U3 X2 r4 ~$ b- C' o6 P2 Y! D5 d! W1 R
比如滑脉,人家是男的,你也说,恭喜恭喜,你怀上了,而且左脉比右脉大,是公子哦,人家一耳光打你满眼冒金星都是客气了。
$ }( W) L) e, x! J7 ]' f; E" E+ Y# T; A! F/ U* r
切脉诊病用药,不能离开望、闻、问;而望、闻、问信息齐全了,却完全可以不用切脉。这就是很多自学成才的、或是不是跟师而从学校毕业的中医,虽然不会切脉,但用药相当精准,原因就在这。
# q- W$ [# C- @' J% C2 {
L1 e6 s9 A# M& x( L9 o/ }切脉,跟师的相对要学得容易和快点,但也只是别阴阳而已,所以自学者,不必介意这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