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郎中 发表于 2018-1-22 11:22
: A1 _. a- l$ E* j' T秩失字源,或是古篆字近形转抄变化而来,或是古音近音字转化而来。
. e, ]/ n( E7 v3 A+ g0 a, J7 D
0 O! b9 U. L& J; Z- Y1 o) s9 d我不会去纠结于这个焦是什么东西,因为 ... . e" S' `: x/ |- }
谢谢郎中的解释。发现原来我理解的不对,于是按照郎中的讲法再去查,感觉维基百科给的信息更靠谱,因为它都是从原始记录来的。下面是从那里看到的。
' A$ j4 A& u7 V6 L4 u: |! ^' c* ^' r/ a8 f
焦”古作“膲”,为皮下、肌间纹理之意。过去英文意译成“Three warmer”、“Triple warmer”、“Triple burner”,理由是与身体代谢有关。; h5 W- x# Z6 m
% q0 b& y+ K1 p# Q$ M }, b
* v# y: i. B! z8 `) x" T$ t
根据《 素问·灵兰秘典》:“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遍布在人体 胸腔及 腹腔,是 血气、 津液运行至 五脏六腑的途径,故此,三焦与其他腑器不同,并无实体,明确位置亦有不同的说法及见解;亦有认为三焦对应解剖学的 内分泌系统。然而,三焦与个别脏腑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可以用来调整及辅助脏腑的机能,所以三焦亦可说是脏腑的“ 外府”与“ 外卫”。 三焦的状态各有不同,按《 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可见三焦状态之异。 三焦通畅,则水液及气机运行畅顺无阻;相反便会引致气化功能失调,影响各个脏腑间的周节机能,导致各个相关脏腑的病变。 9 x6 }- [. D' b2 r
觉得上焦,中焦,下焦的比喻很有意思,如下: 上焦位于横膈膜以上的部份,包括心、肺。所谓“上焦如雾”,指的是上焦的宣发功能,令血气及津液如雾气般散发全身。中焦位于横膈膜以下,肚脐以上的位置,包括脾、胃。当脾胃运化及腐熟食物时,水谷会被分解消化,如化为泡沫的过程,故称“中焦如沤”,其中“沤”是指中焦的消化功能。下焦位于肚脐对下,包括肝、肾、小肠、大肠及膀胱。“下焦如渎”,指的是下焦排泄浊物的功能。! R5 H. A" _0 q7 r, [5 O
$ l' c+ P, E, r P) J' r z
|